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、首席经济学家,民盟上海市委经济委委员,曾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,民生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,现为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,中国金融40人论坛青年学者,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高级研究员。
疫情扰动过去后,经济底已经出现,后续经济的修复需要政策继续保驾护航
在上游价格回升的时候,要看到目前价格上涨更偏上游,国内通胀结构性分化现象有所加剧。在当前内需不振的环境下,下游面临的成本压力在不断加大
季节性因素是1月PMI回落的主因之一;内需疲软成为经济主要矛盾点;在政策持续发力下,市场预期好转,成本压力略有回升
不排除后续还有继续降息的可能,这需要看后续金融数据的质量以及经济修复的情况
现在LPR下调只是一个开始,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渐加大,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的措施降低实体融资成本,助力实体经济修复
疫情的演变依旧是经济中最大的不确定事件。这不仅抑制了居民的消费,同时对生产也会造成影响,比如个别地区因为疫情,已经开始停工停产了
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,政策发力适当靠前,这是比较明确的稳增长信号,相比于2020和2021年财政“超收减支”,2022年财政要更加积极,财政支出要前置,加快财政进度
海外疫情反复,全球对中国生产力的依赖程度加深,出口短期有望维持韧性。这也意味着,政策对房地产和地方隐性债务的治理有一定底气
能耗双控的影响持续,对“两高”行业等的限制对国内生产造成了影响,PMI生产指数继续下行,部分商品供给受限,推动价格持续维持高位
房地产投资下行依旧是后续经济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。高技术制造业后续对制造业投资依旧是一个拉动项,但是在结构性通胀压力下,中下游制造业利润承压,企业内生融资需求不高,制造业投资韧性有待观察
后续通胀会怎么演变,今天公布的CPI和PPI数据或许能够给我们解答
基建投资目前依旧没有发力,后续财政发力有空间,年底基建会逐步企稳,但企稳的幅度在地方隐性债务治理和融资难的趋势下不宜高估
未来实体融资需求和银行风险偏好回升,是一个缓慢的过程;相反,宽货币的持续时间会比想象中的要长
今年年末的社融同比增速大概在10.6%左右,社融同比低点可能在9月,四季度社融同比反而会有所回升
收入端和负债端的变化是居民消费恢复缓慢的主要原因,这是长期性因素
稳增长压力较小,意味着经济政策会着眼于长期,重点会放在调结构,而非短期经济刺激
需求回升—生产修复—企业盈利上行—居民收入提高—消费增加—需求进一步回升的顺周期逻辑之所以走得比较艰难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游大宗商品涨价侵蚀了企业利润
都知道今年这么高的社融是特殊时点特殊政策推动的,但不确定的是社融增速的“顶”长什么样
中国出口高增速能够维持多久?这个问题的答案,对预判经济形势和制定政策,都有决定性意义
种种迹象表明,2018年以来中国的消费并不强劲,并没有出现之前预期的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消费增速回升。新冠疫情又让消费变得更加乏力,目前还在拖累经济恢复
##########